四平市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报告
四平市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 刘兴禹
副组长: 刘庆海 王 啸 张春平 李雨泽 陈学东
成 员: 张双燕 朱勤富 范显德 赵品慧 孙云舫
四平市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写小组
审 定:刘庆海
审 核:陈学东
项目负责:纪福春 齐德才
编写人员:齐德才 纪福春 岳景哲 郝恩武 杨宏伟
附表:
1、四平市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项目表
2、四平市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项目分年度投资表
附图:
四平市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重点项目分布图
附件1:
《四平市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报告》专家评审意见
附件2:
四平市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重点工程项目简介
前言
四平市“十二五”时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进行弯道超越的重要时期、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市水利系统的共同努力下,水利发展改革取得了重大的进展,治水兴水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五年来,随着水安全上升为国家战略,治水理念不断升华,各级财政对水利投入大幅度增加,以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民生水利、水生态环境保护工程、节水工程和水资源保护工程为重点水利基础设施全面加快,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依法治水取得新的重大进展,水资源管控更加严格,水利改革稳步推进,基本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的主要目标。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总体进展顺利,为“十三五”水利发展和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冲刺的五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的五年,同时也是有效破解新老水问题、扭转水利建设滞后局面、构建水安全保障体系、加快推进水利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我市水利改革发展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东北振兴政策措施、建设“五个强市”以及全面深化改革对水利提出的新要求,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深化水利改革,促进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坚实的水利保障。
按照市政府和省水利厅关于“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部署和要求,我们在全面总结评估我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基础上,认真分析我市水利发展和改革面临的新形势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依据国家水利政策和投资走向,本着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兼顾需求和可能的原则,编制了《四平市水利发展 “十三五”规划》。对今后5年全市水利发展和改革做出了具体部署,重点规划了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水资源配置及引供水工程、节水灌溉及农村水利工程、水生态环境修复与水土保持工程等项目建设,具体明确了“十三五”期间我市水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建设重点和保障措施。
1 四平市基本情况
1.1自然概况
四平市位于东经123'08"—125'46" 、北纬42'49"—44'09"之间,吉林省西南部,辽、吉、蒙三省(区)交界处。东邻吉林市的磐石市和长春市的双阳区;北靠长春市郊区、农安县和白城市的长岭县;西与内蒙古自治区的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左翼后旗毗连;南与辽宁省的昌图县、西丰县和辽源市的东辽县、东丰县接壤。总幅员面积1.4万Km2。
四平市的地势东高西低,地处松辽平原与长白山余脉低山丘陵地带之间。东部和南部多为低山丘陵,面积
四平市气候属于中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区。主要特点是大陆性明显,四季分明。春季干燥多风;夏季湿热多雨;秋季温和凉爽;冬季漫长寒冷。全市多年平均气温为4~6℃。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800小时左右,无霜期在120~150天,最大冻土深度为
四平市春夏多西南风,秋冬多偏西和偏北风。4、5月份风速最大,8月份风速最小。平均风速为3~5 m/s。
四平市多年平均降水量
1.2社会经济状况
四平市现辖公主岭市、双辽市、梨树县、伊通满族自治县、铁东区、铁西区、辽河农垦管理区和公主岭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四平经济开发区、四平红嘴高新技术开发区、范家屯经济开发区。2014年底全市总人口328.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82.2万人,非农业人口145.9万人。
四平市耕地总面积87万hm2,土质比较肥沃,盛产玉米、水稻、高粱、大豆等农作物,公主岭、梨树、双辽、伊通均为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市)。
工业方面形成了以机械、食品、轻工、建材、医药等优势产业。主要工业企业有中国昊华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四平分公司、四平卷烟厂、金士百啤酒厂、宏宝来饮品公司、公主岭黄龙公司、双辽发电厂、双辽浮法玻璃厂等重点企业。
2014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1289.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300.6亿元,第二产业607.7亿元,第三产业380.7亿元。农业总产值335.1亿元,工业总产值250.3亿元,一、二、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23.3:47.2:29.5。
1.3水资源分布及特点
我市河流分属辽河、松花江两大水系,总流域面积
东辽河是我市最大的河流,发源于辽源市的哈达岭,流经辽源、伊通、公主岭、梨树、辽河垦区、双辽及辽宁省的西丰、昌图县,在辽宁省的福德店附近与西辽河汇流入辽河。境内河长
我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6.425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8.1107亿m3,地下水资源量为10.6425亿m3,地下水与地表水重复计算量为2.3282亿m3。
按行政区划分,四平市区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1.4635亿m3,公主岭市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4.4188亿m3,梨树县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3.8808亿m3,双辽市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2.4760亿m3,伊通县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3.6744亿m3,辽河农垦管理区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0.5115亿m3。(详见表1.1)
四平市区域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表
表1.1 单位:亿m3
行政区名称 |
地表水资源量 |
地下水资源量 |
水资源总 量 |
地下水与地表水重复计算量 |
地下水可开采量 |
全市合计 |
8.1107 |
10.6425 |
16.425 |
2.3282 |
7.7556 |
四平市区 |
1.1214 |
0.6174 |
1.4635 |
0.18 |
0.4445 |
双 辽 市 |
0.5606 |
2.1975 |
2.476 |
0.2821 |
1.5753 |
梨 树 县 |
1.6879 |
2.7227 |
3.8808 |
0.6251 |
2.0335 |
公主岭市 |
2.0454 |
2.8218 |
4.4188 |
0.4484 |
2.2042 |
伊 通 县 |
2.5608 |
1.6181 |
3.6744 |
0.5045 |
1.0983 |
辽河垦区 |
0.1346 |
0.6651 |
0.5115 |
0.2882 |
0.3998 |
按流域划分,东辽河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8.6274亿m3,西辽河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0.4695亿m3,招苏台河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2.8924亿m3,伊通河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3.5296亿m3,新开河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0.9061亿m3。(详见表1.2)
四平市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表
表1.2 单位:亿m3
流域分区 |
地表水资源量 |
地下水资源量 |
水资源总 量 |
地下水与地表水重复计算量 |
地下水可开采量 |
全市合计 |
8.1107 |
10.6425 |
16.425 |
2.3282 |
7.7556 |
东辽河 |
4.1567 |
6.0135 |
8.6274 |
1.5428 |
4.6355 |
西辽河 |
0.0559 |
0.443 |
0.4695 |
0.0294 |
0.2703 |
伊通河 |
2.1074 |
1.8195 |
3.5296 |
0.3973 |
1.2604 |
招苏台河 |
1.6586 |
1.5796 |
2.8924 |
0.3458 |
1.0851 |
新开河 |
0.1321 |
0.787 |
0.9061 |
0.013 |
0.5043 |
2014年水质监测结果综合分析表明,四平市境内河流水质均较差。东辽河全年水质为Ⅲ类至Ⅴ类,个别河段有时水质达到劣Ⅴ类,主要超标项目为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氨氮;西辽河全年水质为Ⅳ类,主要超标项目为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和氟化物;伊通河全年水质为Ⅳ类至Ⅴ类,个别时段水质达到劣Ⅴ类,主要超标项目为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和总磷;二龙山水库全年水质为Ⅲ类,下三台水库全年水质为Ⅳ类,主要超标项目为总磷。
我市多年人均占有水资源量
2 水利发展现状及“十二五”水利发展成就
2.1水利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级政府逐年加大水利建设资金投入,我市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截止2015年末,我市共建成大、中、小型水库94座,总库容23.29亿m3,其中:大型水库1座—二龙山水库,总库容17.92亿m3;中型水库16座—山门、下三台、转山湖、上三台、平洋、二十家子、卡伦、杨大城子、寿山、三联、石门、欢欣岭、骆驼岭、八一、川头、小山水库,总库容4.6亿m3;小(一)型水库18座,总库容0.6亿m3;小(二)型水库59座,总库容0.17亿m3。水库工程为我市工农业发展、防洪保安、抵御自然灾害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截至2015年末,建设河道堤防
四平市南、北河
截止2015年末,全市共打抗旱水源井12.46万眼,解决旱田坐水种能力达到402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63万亩。
多年来,我市为开发利用水资源进行了大量水利建设,先后开工建成了四平市二龙湖水库引水一期、二期城市供水工程,日供水能力达到15万m3;公主岭市卡伦水库引水工程等一批供水工程及供水水源工程,使我市供水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到2015年全市最大年供水能力达10.69亿m3,其中地下水为6.79亿m3;地表水供水设施供水能力为3.9亿m3。初步缓解了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紧张状况,为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圆满通过国家验收。
建设大型灌区1处、万亩以上灌区16处,农田灌溉井达到12.7万眼(大井2万眼),农田灌溉面积达到268万亩,其中:旱田灌溉面积198万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20.6万亩),水田灌溉面积达到70万亩;兴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996处,解决了123.81万农村居民和农村学校师生8.16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15片重点涝区得到治理,达到10年一遇除涝标准面积149万亩,占易涝面积的40%以上;水产养殖面积达到11598hm2,水产品产量7353吨。
到2015年末,全市水土流失治理面积
水管体制改革进展有较大突破,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有关文件精神,积极推进水管体制改革,截止2014年末,全市涉及水库、灌区、河道堤防管理单位44个,基本完成了体制改革任务,共落实财政开支人员680人,人员经费918万元,落实工程维护养护经费213.2万元,保证了水管单位稳定,促进了水利事业健康发展。
水利行业管理不断加强。在防洪管理方面,加强了防洪工程建设管理及防洪影响评价等工作,建立了防汛抗洪组织体系,建立健全了防汛指挥机构和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防汛责任制,成立了防汛抗旱专家组,初步建立了防洪减灾保障体系。在水资源管理方面,加强了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管理工作,初步建立了一支组织完整的水行政执法监察队伍。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方面,严格基本建设程序,认真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制,保证了我市水利工程建设顺利进行。
为贯彻落实《水法》、《防洪法》、《水污染防治法》和《水土保持法》等国家法律、法规,出台了《四平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四平市水资源管理办法》、《四平市农业灌溉用水管理办法(试行)》等规范性文件,为更好开展水行政管理提供了可靠的法制保障。
2.2“十二五”水利发展成就
“十二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先后下发了《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水利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达到了新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对保障国家水安全作出重要指示,提出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为新时期治水兴水指明方向。党的十八大把水利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位置,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水资源管理、水环境保护等作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完善了新时期的治水方略。中央治水兴水的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为“十二五”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我市水利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在防汛方面,做到精细调度、科学防控,有效利用雨洪资源,科学分析预测水情,合理调蓄,全市17座大中型水库共拦蓄洪水12.3亿m3,平均削减洪峰91%,有35.6万人,91.5万亩耕地免受洪灾之患,减免经济损失5.3亿元,实现了大中型水库和重要小(一)型水库不垮坝、主要河流堤防不决口,重点城市不受淹、无洪涝灾害人员死亡的抗洪抢险救灾工作目标。在确保水库安全度汛的前提下,多增加水库蓄水量4.6亿m3,为全市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水资源保障,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抗旱方面,我市平均每年解决4.2万人、2.8万头大牲畜的因旱临时饮水困难,确保了旱区群众饮水安全。平均每年新增抗旱坐水种能力32.41万亩,每年抗旱浇地面积227万亩,年均挽回粮食损失18.2万吨,保障了全市粮食产量年年获得丰收。
一是东辽河、西辽河、伊通河等重点河流堤防和险工险段得到治理;
二是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全面推进。列入国家治理规划的22条中小河流全面开工建设。目前已有条子河、叶赫河、陈家河、招苏台河、黑鱼河、小西河、温德河、伊丹河、孤山河、干沟河、大青山河、新凯河、卡伦河、兴隆河、小辽河等15条河流已完成下达资金计划河段的治理任务,防洪标准提高到10--20年一遇;
三是城市防洪工程建设稳步推进。四平市及各县市城防洪工程建设按照城市防洪工程规划稳步推进,部分城区河段已经达到规划防洪标准;
四是防汛抗旱指挥系统项目建设正式启动,目前处于初步运行阶段。
一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十二五”期间新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882处,解决农村居民62.65万人和农村学校师生8.16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
二是完成了37座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任务。
三是梨树灌区、双山灌区、秦家屯灌区、南崴子灌区、杨大城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灌溉改造工程进展顺利。
四是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农业,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51.1万亩,其中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2.18万亩。
五是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全面完成,并通过省级验收。
六是水毁工程修复全面推进,恢复到灾前水平。双山灌区渠首水毁修复工程历时四年全面竣工。
一是完成了四平市二龙湖引水二期工程建设,新增城市供水能力5万m3/日,完成投资3640万元;
二是为了解决南北河生态需水问题,建设了南北河城市再生水利用工程,新建加压泵站1座、循环泵站4座、铺设输水管线
三是完成了转山湖水库应急引水工程可研报告和初步设计编制和批复等前期工作,正在筹措资金,近期可开工建设,建成后可新增城市供水能力1184万m3/年。
预计到2015年末可新增供水能力将达0.93亿m3,总供水能力将达10.69亿m3。
“十二五”以来,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水资源管理工作。特别是2012年《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国发[2012]3号)颁布以后,我们结合市情水情实际,把全面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紧密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实施“一核三带”富民优先战略,全面落实“五并重、一加强”,打造五个强市的部署,有序推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各项实施工作。在总体谋划与布置上,市政府印发了《四平市人民政府关于下达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任务目标的通知》,重点将“三条红线”考核指标分解落实到各个县(市)区,初步构建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控制指标与“四项制度”体系。在管理责任落实上,明确了各县(市)区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职责任务与分工,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四平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工作领导小组,市政府与各县(市)区政府签订了工作目标责任书,将考核结果纳入四平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在具体措施上,编制了《四平市水资源综合规划》、《四平市水中长期规划》等相关规划;启动了《四平市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项目》建设,完成了全市取水许可台账建设录入工作,开展了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实施工作,编制了《四平市地下水超采区治理报告》,划定了地下水超采区和限采区范围;开展了四平城市水生态系统建设调研工作,谋划了四平城市水生态体系建设总体框架,确定了实施“
一是完成了新增水土流失综合防治面积
二是四平市西湖湿地一期工程前期工作完成,环保部门投资下达1200万元已到位。2013年8月开工建设,已完成橡胶坝1座。建成后可改善条子河水质和市区的水生态环境。
三是建设了南河亲水平台工程。
“十二五”期间我们紧紧围绕认真做好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工作,加大水利普法和水法律宣传工作,严格依法对水事活动实施水政监察,扎实做好水事违法案件的立案查处和水事纠纷调处工作,努力做好水行政案件的复议、应诉工作,切实做好取水户日常用水管理、日常监察管理工作。
(1)充分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全国城市节约用水宣传周”契机,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开展水法律法规宣传活动。每年都在《四平日报》发表署名文章, 在四平电视台连续播发水利部制作的《人、水、法》和《水的呼唤》水法宣传片;在英雄广场组织老年秧歌队、制作宣传牌、宣传板、悬挂条幅、设立节水宣传和水政业务咨询台、与移动、联通、电信部门利用手机短信进行宣传、与邮政部门联合举办节水、法律知识有奖竞答活动等。打造了依法取用水、节约用水,形成了珍惜水、爱护水的良好社会氛围。
(2)为增强行政执法人员工作能力,提高行政执法人员业务素质。水行政执法人员全部持证上岗。共有80余人次参加市政府法制部门组织的《行政复议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强制法》等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执法培训。组织全体执法人员认真学习水法律法规和《四平市行政执法规定》、《四平市行政执法人员行为规范》。特别是2013年组织全体行水政执法人员,参加了市法制部门主办的封闭式强化执法能力培训暨军训,参加培训人员在军训考核、论文评比、模拟执法、执法考试和作风纪律考评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得到了市里执法部门的好评。“十二五”期间参加了水利部组织的基层水行政执法人员培训班4人次,参加省水利厅组织的行政执法人员培训班50人次。通过培训,提高了行政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取得了较好的培训效果。
(3)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维护取水、用水、供水秩序。“十二五”期间,通过水资源普查,详细掌握取用水单位用水动态,有针对性的依法进行管理和规范,为依法查处水事违法案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十二五”期间共查处水事违法案件50起,收缴罚款22万元。通过水事违法案件及时查处,有力的震慑了违法取水者,起到了警示教育作用,使水事秩序明显好转。
为了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市县两级积极筹措资金,水利部门超前谋划,科学编制水利工程建设规划,做到了突出重点、远近结合。“十二五”期间市水利局编制完成了《四平市城市防洪工程规划》、《四平市城市供水工程规划》、《四平市水中长期供求规划》、《四平市本级重点水利工程建设规划》、《四平市大南山生态区水利工程规划》、《四平市(四座)水库水源地水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可行性研究报告》等,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奠定了基础。
“十二五”以来,我们大力实施和推进水利人才战略,完善水利人才资源开发和教育培训工作体系。完成教育培训 800余人次。同时,各基层单位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开展与自身生产管理要求相适应的培训和练兵,受训人数超出千人次。
二龙山水库在省厅组织的考核中被评为水库规范化管理一级单位。同时被水利部评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山门水库为省级水利风景区。
各级水利部门和水管单位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极探索水利自身发展新思路,以“人水和谐”为中心,培养水利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壮大自身经济实力。
“十二五”以来,在中央加大水利投入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下,国家、省、地方对水利投入大幅度增加,2011--2014年全市完成水利建设投资19.01亿元,其中,中央财政8.95亿元,省财政6.89亿元、地方财政2.60亿元,社会融资投入0.57亿元,分别占47.05%、36.26%、13.68%、0.01%;年均投资47525.0万元,是“十一五”年均投资的2倍;预计“十二五”水利总投资规模将达到21.34亿元,是“十一五”期间水利总投资11.86亿元的 1.8倍。经四平市政府批准,政府性水利融资平台--四平市辽河水务投资有限公司成立,融资规模达到近2亿元,用于水生态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
预计到2015年末,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882处,解决农村居民62.65万人和农村学校师生8.16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新增城乡供水能力0.93亿m3/年,其中:新增城市供水能力0.2085亿m3/年; 新增有效灌溉面积51.1万亩,其中: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2.18万亩;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由2010年的0.50提高到0.55;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2010年的
表2.1 四平市水利“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统计表
序号 |
水利发展目标指标 |
“十二五”规划目标 |
截止2014年末 |
预计2015年末 |
完成比例 |
1 |
解决农村饮水安全人口(万人) |
60.05 |
|
62.65 |
104.3 |
|
其中:解决农村人口(万人) |
60.05 |
|
62.65 |
|
|
解决在校师生人口(万人) |
8.16 |
|
8.16 |
100 |
2 |
洪涝灾害年均损失率(%) |
(<10%) |
|
(<10%) |
|
3 |
干旱灾害年均损失率(%) |
(<10%) |
|
(<10%) |
|
4 |
全市总供水能力(亿立方米) |
10.48 |
10.12 |
10.69 |
100 |
5 |
新增供水能力(亿立方米) |
0.93 |
|
0.93 |
100 |
|
其中:新增城市供水能力 |
0.2085 |
0.2085 |
0.2085 |
100 |
(亿立方米) |
|||||
6 |
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万亩) |
150 |
|
51.1 |
34 |
7 |
新增节水灌溉面积(万亩) |
125.15 |
|
42.18 |
33.7 |
|
其中:喷灌面积(万亩) |
99.13 |
|
22.18 |
22.4 |
|
微灌面积(万亩) |
10.42 |
|
10.42 |
100 |
|
低压管灌面积(万亩) |
15.6 |
|
9.58 |
61.4 |
8 |
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 |
[0.55] |
0.545 |
0.55 |
100 |
9 |
全市用水总量(亿立方米) |
10.18 |
9.297 |
10.18 |
100 |
10 |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 |
30 |
38 |
38 |
100 |
11 |
单位GDP用水量降低(%) |
30 |
|
33 |
100 |
12 |
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平方公里) |
874.02 |
|
461.64 |
52.81 |
13 |
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主要水质指标达标率(%) |
[≥40%] |
37.5 |
40% |
|
14 |
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
[100%] |
100% |
100% |
|
2.3水利面临的形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对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科学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刻阐述,特别是习总书记关于国家水安全的重要讲话,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深刻分析了当前我国水安全问题和面临的严峻形势,系统阐述了保障国家水安全的基本思路,明确提出了事关国家水安全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指导性。2014年5月,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推进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会议明确,当前我国推进新“四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对新时期水利工作及水资源支撑保障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我市改革发展面临国际国内两大背景的新变化,经济工作的宏观形势更加复杂,稳增长的压力进一步加大,各项任务艰巨繁重。但同时也要看到国家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一带一路”等战略,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加快振兴,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总目标,突出发挥“五个优势”,推进“五项举措”,加快“五大发展”,着力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着力推动改革创新,着力保障改善民生,努力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十三五”实现的发展目标。近些年来,我市水利工程建设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保障了我市经济社会持续稳定的发展。但是,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以及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客观条件决定了我市治水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我市依然存在水旱灾害、水资源短缺、水生态环境恶化以及水环境污染等问题。为在“十三五”末,全面实现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求水利发展在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上有新突破,在保障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有新举措,在改善和保障民生上有新发展,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中有新贡献。
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社会持续转型,目前水利体制机制仍存在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不协调、不适应的问题,水资源要素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倒逼机制尚未形成,水价在资源配置节约保护中的杠杆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全社会投入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活力需要进一步激发,有效保护水生态水环境的社会管理体制尚不完善,农田水利建设管理体制与农业经营方式变化还不相适应。“十三五”期间,水利工作要把深化水利改革摆在突出位置,细化水利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紧紧围绕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着力推进水行政管理职能转变、水资源管理体制、水权水价水市场、河湖管理与保护、水利投融资、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基层水利管理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攻坚,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创新引领、法制保障的水利体制机制。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水利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位置,将水资源管理、水环境保护、水生态修复、水价改革、水权交易等纳入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重要内容。这就要求“十三五”水利工作要把水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要内容,研究提出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快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转变用水方式,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强化水资源保护,健全水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努力实现河湖水域不萎缩、功能不衰减、生态不恶化。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无论从人口及经济增长,还是从城市发展和粮食安全的需要看水资源短缺及水环境恶化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市人均占有水资源量
水利是现代农业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系统。要持续实现粮食的增产、稳产,确保粮食质量,解决靠天吃饭问题,根本的一条是大兴农田水利,要下决心补上农田水利方面的欠账,既要重视大型水利工程这样的“大动脉”,也要重视田间地头的“毛细血管”,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既是农业发展的瓶颈制约,也是农业增产的潜力所在。
2.4水利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二五”期间,我市水利建设速度虽然有所加快,并且取得了较大成效,但也存在诸多问题。
目前,我市防洪工程体系完善程度还有待于提高。一是主要河流防洪体系仍不健全,防洪标准普遍偏低,难以抗御较大洪水,特别是东辽河尚未进行全面治理,难以保障沿河两岸防洪安全;二是中小河流未进行全面治理,防洪标准普遍偏低;三是城市防洪工程尚未全部达到规划防洪标准,随着城市城区面积扩张,新扩城区防洪排涝标准低,内涝问题也日益突出;四是信息化系统尚未建成。我市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等信息化建设处于刚刚开始阶段,信息的采集、传输、共享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开发建设等方面均不能满足科学调度的需要;五是山洪灾害防治监测预警系统运行维护经费落实困难,影响防灾减灾效益发挥和系统正常运行;六是防汛抗旱队伍建设经费不足,难以维持日常工作需要。
全市总供水能力由2010年的9.37亿m3,预计2015年可增加到10.69亿m3。2014年全市总用水量9.2972亿m3,其中地表水2.5036亿m3,地下水6.7936亿m3。水资源开发利用率56.6%,其中:地表水开发利用率23.4%,地下水开发利用率63.6%。洪水资源的利用率低。生态环境用水仅占全市用水量的3%左右,往往被工农业用水挤占。如不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形成符合水资源分布特点、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优化配置体系,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将难以实现。
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开发利用率超过了国际公认的40%的合理限度。全市现有水土流失面积
我市中型以上灌区工程都始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建设年代久远、历史欠账较多,设备老化失修,长期带病运行。2000年以来国家虽然加大了对大、中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的投入力度,但是由于地方匹配不能到位,致使部分骨干工程不能完成,田间工程不配套;涝区工程设施缺少资金,我市15片重点涝区只有梨树县急水河涝区7.8万亩易涝面积全部达到十年一遇除涝标准。由于多年来缺少维修养护资金,又疏于管理,加之当地民众肆意侵占排水沟渠开荒种地,已经建成工程遭到人为破坏。其他重点涝区由于工程建筑物不配套,设备老化失修严重,排涝标准低,每当遇到局地暴雨,排水不畅,内涝成灾,粮食减产。全市仅有12万余眼机电井和部分喷滴灌设备,抗旱工程设施太少,急需提高抗旱能力。目前我市现有89万hm2耕地,除水田之外,截止到2015年底仅有13.2万hm2旱田具备作物生育期全程灌溉能力,旱区农业仍然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严重制约了我市粮食生产的快速发展。
县级以上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尚未全部达到规划设防标准;到“十二五”末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但是绝大多数处于分散供水状态,难以保证水质和水量,已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良性运营管护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同时,5座县级城市均缺少应急备用水源,且水源地保护投入少,一些工程建设不符合自然生态原理,有的还对当地水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我市水利管理体制改革工作虽已基本完成,但改革不到位、“两项经费”未能足额落实,导致水管单位运行艰难,配套政策措施尚不健全,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制约着水管单位的发展,影响了工程效益的正常发挥。在水利的社会管理方面,对防洪、供水和水环境保护的社会保障机制和约束机制还没有建立健全;洪水风险管理体系尚未建立;缺乏科学、合理的水价机制;实施水利的社会管理还缺乏政策支持、制度保障等有效措施;水利社会服务职能还不到位;干部队伍自身建设和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有待加强。
3 “十三五”水利发展的总体思路及目标
3.1水利发展总体思路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冲刺的五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的五年,同时也是有效破解新老水问题、扭转水利建设滞后局面、构建水安全保障体系、加快推进水利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对水利提出了更高要求,水利必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水利发展“十三五”谋划宏伟蓝图,明确符合四平实际水利发展思路,为全市经济社会平稳、快速、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十三五”时期,全市水利发展总体思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结合市情水情,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实施“一核三带、富民优先”发展战略,全面落实“五并重、一加强”,打造“五个强市”的部署,以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为重点,全面提升水利基础保障能力;以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涝区治理、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等民生水利为基础,保障我市粮食安全;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抓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以江河湖泊系统治理和生态修复为着力点,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以深化水利改革和强化依法治水为突破口,构建现代水务管理体制机制,加快推进水利现代化进程,提高我市水安全保障水平,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3.2发展目标
按照“十三五”水利发展思路,我市水利发展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通过加快建设、强化管理、深化改革,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基本建“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城乡供水安全保障体系、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节水体系、水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体系、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主的依法管水体系、优质高效服务的水利行业能力体系”。具体目标是:
“十三五”期间,继续完善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建立健全洪水管理、抗旱调度、应急管理等制度,完善防汛抗旱指挥体系,构建有效抵御自然灾害的防汛抗旱减灾体系。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和突发事件能力,使水旱灾害对经济、社会影响进一步降低。
到2020年,基本完成东、西辽河堤防达标建设,达到50年一遇防洪标准,伊通河、新凯河堤防达到20年一遇防洪标准;基本完成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四平市城区达到100年一遇防洪标准、县级城镇城区防洪工程达到50年一遇防洪标准;基本建成中小河流防洪减灾体系,达到10--20年一遇防洪标准;消除现有病险水库隐患,保证重点地区、重要基础设施的防洪安全,粮食主产区排涝标准达到10年一遇以上,基本建成我市防洪减灾体系。
加强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到2020年,全市旱田灌溉面积达到313.56万亩,抗旱坐水种能力达到485.7万亩,使粮食主产区的抗旱能力大幅度提高。
到2020年,基本建成四平市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和山洪灾害易发区预警预报系统,完善防汛抗旱抢险制度、预案、队伍、物资、设备等,建成适应我市气候特点的有效应对自然灾害的防洪抗旱减灾体系。
规划到2025年,城市防洪工程和4条主要河流防洪标准全面达到防洪规划所确定的防洪标准,遇设计标准洪水时能够确保保护区的防洪安全,遇超标准洪水时,通过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使洪涝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重点涝区全部达到10年一遇除涝标准;中小河流治理全部达标;建成完善的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建立健全洪水管理、抗旱调度、应急管理制度和防汛抗旱指挥体系。
基本完成市内主要江河水量分配方案,建立区域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全面推行用水总量控制;建立健全用水定额指标体系,强化节水考核管理,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到2020年,全市年用水总量控制在12.27亿m3以内。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新增农田节水灌溉面积82.16万亩,全市节水灌溉面积达到245.16万亩;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82;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创建节水农业、工业和节水型服务业。全市万元GDP用水量由2015年的
随着吉林省中部城市引松供水工程建成,逐步增强全市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有效改善水资源配置格局,使水资源调配能力显著增强,基本形成与城镇化、工业化和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供水(应急)安全保障体系。“十三五”期间,全市新增城乡供水能力25922.99万m3,城乡供水保证率和应急供水能力进一步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1%以上。
(1)城市引水工程新增供水能力25532万m3,其中:引松供水工程增加城市供水能力19554万m3(四平市区8494万m3、公主岭市6337万m3、梨树县2548万m3、伊通县2175万m3);其他引水工程增加城市供水能力5978万m3(四平市转山湖应急引水工程1184万m3、公主岭市二龙山水库引水工程1805万m3、梨树县城区生态引水工程389万m3、双辽市城区引水工程2600万m3)。
(2)农村饮水工程新增供水能力390.99万m3,其中:公主岭市112.35万m3、梨树县209.95万m3、双辽市58.76万m3、伊通县9.93万m3。
进一步增强农田灌排能力,继续开展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完善渠系配套,加快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建设。全力推进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到2020年,改善灌溉面积39.56万亩;新增农田灌溉面积115.66万亩,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到383.66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82.16万亩,全市节水灌溉面积达到245.16万亩。加快粮食主产区重点涝区治理,提高治涝标准面积63.43万亩,旱涝保收农田面积进一步增加。
到2020年,全市水产品年产量达到10000吨;全市养殖面积发展到18.46万亩,新增开发宜渔水域10700亩;加强渔业资源增殖和保护管理,渔业资源得到初步恢复。
“十三五”期间,重点地区河湖生态环境用水状况得到显著改善,地下水超采得到基本遏制,逐步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主要江河水功能区水质明显改善;重点区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
到2020年,构建起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控制指标与“四项制度”体系。在管理责任落实上明确各县(市)区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职责任务与分工,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建立入河污染物限排总量控制制度和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制度,重点地区河段和重点湖泊水体质量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河湖水体功能状况得到改善;主要入河污染物限排总量控制在水体纳污容量要求以内,水功能区达标率为60%,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
(1)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水利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完善,水权水价水市场改革取得重要进展,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机制基本形成。依法治水全面强化,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基本建立,水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逐步建立。用水管理全面强化,城镇和工业用水、大型灌区和重点中型灌区农业灌溉用水计量率均达到80%。
(2)继续深化水管体制改革,足额落实国有水管单位“两费”、实施管养分离,推进水管单位体制机制改革。大力实施水务一体化管理,将相关供水单位、企业通过整合重组为水务集团,实行水务一体化的经营模式,解决供水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突出问题,建立起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事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水务体制。
(3)加强水利行业队伍自身建设,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提高干部职工综合素质、加强学习培训、树立行业精神、强化能力水平、保障各项工作经费,全面弘扬“献身、求实、奉献”的水利精神,打造依法治水、科学管水、素质高、作风硬、服务全面、管理到位的新时期水利队伍。
(4)基本建成与水利现代化建设及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水利信息化网络和服务管理体系。建设和完善四平市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实现省、市、县三级连网,雨情、汛情异地会商,水情、雨情、旱情适时监控;建成四平市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及时、准确、快速地对水资源状况进行统计分析、评价,为实现水资源科学管理和优化配置调度建造一个良好的基础信息平台;初步建成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信息系统,大中型水库达到闸门启闭计算机操作管理、实现远程视频监控,对水库水位、大坝、库区水面进行远程实时监控,大中型灌区水量调配实现自动化控制;初步建成建设水土保持及水质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逐步使水利信息化水平与省信息化水平相适应。
四平市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详见表2.2。
表2.2 四平市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表
序号 |
水利发展目标指标 |
“十二五”规划目标 |
预计2015年末 |
“十三五”目标 |
属性 |
1 |
解决农村饮水安全人口(万人) |
60.05 |
62.65 |
9.2166 |
预测性 |
2 |
全市总供水能力(亿立方米) |
10.48 |
10.69 |
13.28 |
预测性 |
3 |
新增供水能力(亿立方米) |
0.93 |
0.93 |
2.59 |
预测性 |
|
其中:新增城市供水能力 |
0.2085 |
0.2085 |
2.55 |
预测性 |
(亿立方米) |
|||||
4 |
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万亩) |
216.9 |
268 |
383.66 |
预测性 |
5 |
节水灌溉面积达到(万亩) |
245.97 |
163 |
245.16 |
预测性 |
|
其中:喷灌面积达到(万亩) |
142.55 |
65.6 |
133.89 |
预测性 |
|
微灌面积达到(万亩) |
55 |
55 |
60.68 |
预测性 |
|
低压管灌面积达到(万亩) |
48.42 |
42.4 |
50.59 |
预测性 |
6 |
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 |
[0.55] |
0.55 |
0. 582 |
预测性 |
7 |
全市用水总量(亿立方米) |
10.18 |
9.297 |
12.27 |
约束性 |
8 |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 |
30 |
38 |
25 |
约束性 |
9 |
单位GDP用水量(立方米) |
80 |
72 |
54 |
约束性 |
10 |
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平方公里) |
874.02 |
461.64 |
166.66 |
预测性 |
4 水利发展主要任务
到2020年,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保障体系、城乡供水安全支撑体系、水资源优化配置与高效节水灌溉体系、水生态修复与保护体系、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主体的依法治水管理体系、构建现代水务监管服务体系”等六大体系。
4.1大力提升防治水旱减灾能力,建设防洪抗旱减灾保障体系
全面完成城市防洪工程、主要河流堤防达标;基本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开展抗旱水源项目建设,增加抗旱水源工程数量和水量调蓄能力;开展以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和山洪灾害易发区预警预报系统为重点的防洪抗旱减灾非工程措施建设;建立健全防汛抗旱抢险制度、预案、队伍、物资、设备等,建成适应我市气候特点的有效应对自然灾害的防洪抗旱减灾体系。
“十三五”期间,加快完善我市主要河流防洪减灾体系,重点建设列入《全国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灾害防御和综合治理规划》的东辽河、西辽河、伊通河、新凯河治理工程,规划项目4个,工程总投资146704万元,规划“十三五”期间完成投资110924万元,剩余部分投资结转“十四五”期间完成。其中:
二龙山水库至东辽河三江口吉林省四平市段(不含回水堤)河道整治工程,包括8座跌水(重建3座、维修5座),河道塌岸防护69处总长
堤防达标治理长度
堤防加固
工程总投资12704万元,规划“十三五”期间完成投资5924万元。
“十二五”期间,我市共有22条列入国家中小河流治理规划,已有条子河、叶赫河、陈家河、招苏台河、黑鱼河、小西河、温德河、伊丹河、孤山河、干沟河、大青山河、新凯河、卡伦河、兴隆河、小辽河等15条河流重点段治理工程开工建设。“十三五”期间,继续实施条子河、叶赫河、仙马泉河、耿老河、陈家河、卡伦河、翁克河、姜小河、兴隆河、二道河、小辽河、大青山河、招苏台河、兴开河、黑鱼河、小清河、温德河、新开河、伊丹河、干沟子河、孤山河等21条中小河流重点段治理工程建设,工程总投资231984.66万元,规划“十三五”期间完成投资103624.88万元,剩余部分投资结转“十四五”期间完成。
根据四平市和各县市的城市防洪规划,现状防洪标准普遍偏低,除双辽市现状防洪能力达到50年一遇外,其他地区防洪标准未达标,特别是四平市城区只完成约
四平市城市防洪工程分4段治理,规划完成投资52177万元。
(1)北河(0+000-4+718)段治理工程:建设堤防(岸)总长度
(2)南河(0-512-4+255)段治理工程: 治理主河道长度为
(3)南河(4+255--7+770)段治理工程,治理河道长度
(4)北河(9+193-11+000)及南河(12+200-12+700)段治理工程:建设加筋挡土墙长度
治理河道长
修建堤防、跌水、排涵、铺筑人行步道、交通桥、生态型复式断面、堤顶道路、绿化环保。河道治理总长度
新建九开大桥下游—范家拦河坝段城市防洪工程:治理河道长度
“十三五”期间,全市7个县(市)、区规划新打旱水源井及配套8600眼,现有水源井配套3010眼,新增坐水种能力83.7万亩,新增灌溉面积33.5万亩,规划投资22260万元。 其中:
铁东区规划新打抗旱水源井200眼,新增坐水种能力0.9万亩,投资400万元;
铁西区规划新打抗旱水源井300眼,配套现有井100眼,新增坐水种能力3万亩,投资1000万元;
辽河农垦区规划新打抗旱水源井100眼,配套现有抗旱井300眼,新增坐水种能力3.8万亩,新增灌溉面积1万亩,投资800万元;
公主岭市规划新打抗旱水源井2000眼、配套现有抗旱井2250眼,新增坐水种能力16万亩、新增灌溉面积10万亩,总投资4200万元;
梨树县规划新打抗旱水源井2500眼,新增坐水种能力15万亩、新增灌溉面积7.5万亩,总投资5500万元;
双辽市规划新打抗旱水源井2500眼,新增坐水种能力37.5万亩,总投资7000万元;
伊通县规划新打抗旱水源井1000眼、配套现有水源井360眼,新增坐水种能力7.5万亩、新增灌溉面积15万亩,总投资3360万元。
规划中型水库除险加固1座--伊通县石门水库、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13座、拦河闸除险加固4座,规划投资19500万元。
进一步建立完善防汛抗旱组织体系,全面落实以防汛抗旱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责任制,加强各级防汛抗旱督察队伍建设。突出抓好重要地方、水库、蓄滞洪区和在建工程安全度汛责任制。建立完善考核机制,完善防汛抗旱责任追究制度。完善各级各类防汛抗旱预案,重点抓好基层单位防汛抗旱预案的编制。加强机动抢险队和抗旱服务队等防汛抗旱应急抢险队伍建设,提升防汛抗旱应急处置能力。加强雨情水情旱情监测预报,强化监测分析和评估。完善防汛抗旱物资储备制度,增加防汛抗旱物资储备。建立健全抗旱管理服务体系,加强抗旱应急调度。
加快建成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形成覆盖全市的异地视频网络,形成覆盖重要水库统一防汛抗旱调度体系。进一步强化各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建设,在水旱灾害严重地区,逐步将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延伸到乡镇一级。加强水利工程科学调度,开展主要江河及其重要支流、防洪城市和蓄滞洪区洪水风险图编制,提高防洪抗旱减灾能力。
4.2全面提升供水能力,加快建设城乡供水安全支撑体系
“十三五”期间,规划建设城市引水工程5项,规划总投资79516.62万元。其中:
铺设引水管线
新建截流坝1座、引水渠1条;新建泵站1座及配套设施;铺设泵站至龙王河输水管线
铺设输水管线
新建三岔河引水枢纽工程1座,包括: 翻板闸1座,引水泵站进水口控制闸(拦污栅)、涵洞及进水池;新建引水泵站1座,建筑面积
新建引水泵站一座,铺筑引水管线
规划实施城市供水工程3项,规划总投资85446万元。其中:
该工程为转山湖水库应急引水工程配套供水工程。主要建设内容为在原水厂用地范围内新建设计规模为5万m3/d的给水厂区,包括:加药间、净水间、提升泵池及深度处理间、综合泵房、变电所、清水池、加氯间、综合楼、锅炉房等建构筑物及配套工艺设备;新铺DN
第四净水厂为引松入平配套净水厂。主要建设内容为:取水泵站,占地0.303hm2,取水工程规模为25万m3/d;改扩建净水厂1座,总规模25万m3/d,其中:改造规模10万m3/d,新建工程规模为15万m3/d;新建输水管线
新建给水管网
规划新建中型水库——梨树县营城子水库,总库容2500万m3,建成后可向梨树县城供水
要根据四平市水资源禀赋条件,本着“以水定产(业)、量水开田”,优化配置水资源,科学调整农业种植业结构,限制增加高耗水水田,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在“十三五”期间,基本完成大型灌区、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任务。在水土资源条件具备的地区,加快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实施大中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完善灌排体系。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将专项补助资金,市、县两级政府努力增加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并积极引导农民自愿投工投劳。加强灌区末级渠系建设和田间配套工程、治涝工程建设,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微灌等技术,扩大节水、抗旱设备补贴范围。通过农田水利工程的配套改造与维修,水田灌溉保证率提高到75-80%,旱田高效节水灌溉保证率达到85%以上。排涝标准提高到十年一遇2~3日排除,渠系建筑物配套率达到60%以上,灌溉水利用率达到0.583;发展节水灌溉面积82.16万亩,改善灌溉面积39.56万亩。规划项目37个,工程总投资245638.33万元,规划“十三五”期间完成投资231709.33万元。其中:
“十三五”期间,规划实施项目6个,改善水田灌溉面积29.16万亩,规划总投资126449万元,规划“十三五”期间完成投资112520万元。其中:
衬砌灌区引水干支渠65条,总长
干渠以上护砌
干渠以上护砌
改善灌溉面积7.6万亩,规划投资20000万元;
干渠渠道衬砌全长
新增水田灌溉面积0.36万亩,改善灌溉面积5.5万亩,总投资23929万元。规划“十三五”期间完成投资10000万元。
“十三五”期间,双辽市、公主岭市、梨树县、辽河农垦区适宜地区要大力发展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到2020年,公主岭市、梨树县、双辽市、伊通县和铁西区5个项目区发展节水灌溉面积82.16万亩(管灌8.19万亩、喷灌68.28万亩、微灌5.69万亩)。规划投资33500万元。其中:
铁西区规划发展节水微灌面积0.06万亩,投资500万元;
公主岭市规划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5.6万亩,其中喷灌7.9万亩、微灌2.7万亩、管灌5万亩,投资9000万元;
梨树县规划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0万亩,其中喷灌10万亩,投资6000万元;
伊通县规划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1.5万亩,其中喷灌5.38万亩、微灌2.93万亩、管灌3.19万亩,投资8000万元;
双辽市规划发展节水灌溉面积45万亩,其中喷灌45万亩,投资10000万元。
“十二五”期间,我市已基本解决了农村居民饮水不安全问题,按照吉林省饮用水提质增效升级的部署,“十三五”时期,是解决农村居民饮水安全的关键环节,使农村饮用水工程建设真正达到便民、利民、惠民的目的, 使党和国家的三农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必须深度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建设,通过工程改造、升级、配套、联网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水质合格率和供水保障程度。一是城市周边的城郊、村庄,充分挖掘现有城镇水厂供水潜力,延伸供水管网,扩大供水范围;二是在人口密集、有水源条件的地区,兴建一批跨村镇联片规模化集中供水工程,加大村级小规模供水工程整合力度,推进联村并网集中供水。实施小型集中供水和分散式供水工程的标准化改造,提高水质合格率。三是继续开展农村水源保护工作,推进水源保护区划定,加强水质监测能力建设,完善农村饮水水质监测网络,建立县级农村供水工程管理机构和维修养护经费。
“十三五”期间,7个县市区规划新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92处,改造农村安全饮水工程430处,新增供水能力
公主岭市:新建供水工程75处,改造供水工程19处,新增供水能力
梨树县:新建供水工程15处,改造供水工程34处,新增供水能力
双辽市:改造供水工程41处,新增供水能力
伊通县:新建供水工程2处,改造供水工程269处,新增供水能力
铁东区:改造供水工程55处,受益人口49844人,投资275万元;
铁西区:改造供水工程21处,受益人口16537人,投资105万元;
辽河农垦区:改造供水工程4处,受益人口6079人,投资300万元;
我市是洪灾发生频繁而严重的地区,具有洪灾范围广、损失大,洪灾成因及洪涝关系复杂等特点。我市现有7.5万亩以上重点涝区15片,易涝面积370万亩。经过多年治理,达到十年一遇除涝标准的只有149万亩。但是,随着近些年来工程建设与管理资金投入的减少,造成管理不善,遭到人为破坏,涝区工程损毁日趋严重。我市是全省乃至全国重点产粮地区,涝区排水功能是否完善事关我市粮食能否持续稳产高产,也关系到全省增产百亿斤粮食目标能否真正实现。“十三五”期间,5个项目区规划改善提高治涝标准面积63.43万亩,修建排水泵站7座,配套重点涝区桥965座、涵1477座、闸525座及其它配套建筑物756座,排水沟渠整治长度
公主岭市修建泵站2座、桥25座、涵212座,闸485座,整治排水沟渠3条,长度
梨树县修建桥500座、涵400座,配套其它建筑物300座(处),整治排水沟渠
伊通县修建配套建筑物691座,整治排水沟渠967条,长度
双辽市修建泵站5座、农道桥360座、涵800座,闸40座,整治排水沟渠长度
辽河农垦区新建农道桥80座、涵65座、建筑物45座,整治排水沟渠
继续增加对小型灌溉水利设施改造的投资力度,开展以高效节水灌溉、现代化灌排渠系、小型水利工程和农田灌排“最后一公里”为重点的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水源工程(包括塘坝、拦河坝、堰坝、机井)、灌溉工程配套改造、排水系统配套改造等。
“十三五”期间,规划5个项目区,加固塘坝101座、各类节制闸60座、泵站5座、农道桥1200组;新打水源井2000眼,维修配套水源井1000眼;小型灌区渠道衬砌
针对农村河塘沟渠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引排顺畅、水源互济、灌溉保障、水清岸绿”为目标,开展农村小河道、小河沟、小塘坝的清淤疏浚、岸坡整治,建设生态河塘,完善农业灌溉排水体系,提高农村地区水源调配能力、防灾减灾能力、河湖保护能力,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河流生态。
开发利用优势资源,培育区域性主导产品,建设标准化、规模化水产养殖基地,大力发展湖库大水面增养殖,优化养殖品种结构,打造绿色渔业品牌、提升综合效益;规范养殖行为、革新养殖技术、推广养殖新模式,鼓励发展生态、健康、无公害、标准化养殖,推广普及水产良种良法,加强水产养殖病害测报预报和综合防治,全面推进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变。发展兴旺的休闲渔业。大力发展观赏鱼养殖,充分挖掘渔业旅游资源,建成一批有档次、有特色、有规模的休闲渔业基地。到2020年,全市新增宜渔水面面积10700亩,养鱼水面面积达到184600亩,水产品产量10000吨。规划实施渔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5个,规划投资4675万元。
4.4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建设水生态修复保护体系
要突出规划引领,坚持“先规划保护、后开发利用”的原则,规范涉河行政审批程序,严格水功能区和入河湖排污口监督管理。要严格水源地保护,对设有饮用水源地的河湖,依法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准保护区,依法清除入河排放的污染源,依法拆除、关闭或者搬迁影响饮用水安全的各类建设项目和设施,加强隔离防护、水源涵养和生态保护,强化水质水量监测,建立安全预警系统,制定应急管理预案,确保供水安全。建立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评价体系和定期考核制度,加强水功能区动态监测和科学管理。加强主要河流和重点地区的城镇污染源和工业污染源的控制,确定主要水域限制纳污总量意见,会同环保部门严格控制主要污染物的入河湖排放量。严格入河湖排污口监督管理,对排污量超出水功能区限排总量的地区,限制审批新增取水和入河湖排污口。大力开展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进一步强化饮用水水源应急管理。
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加快实施重要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地和水蚀风蚀交错区等水土流失重点治理项目;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侵蚀综合治理等水土流失重点治理项目。强化生产建设项目和生产建设活动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强化水土保持动态监测,提升综合监管能力。
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的主要任务是以维护流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为基本出发点,合理划分水生态分区,综合分析不同区域的水生态系统类型、敏感生态保护对象、主要生态功能类型及空间分布特征,识别主要水生态问题,针对性地提出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总体布局和对策措施。加强主要江河流域特别是河源区水土保持,加快水土流失治理,大力推进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以东北山区、重要水源区和城市周边为重点,治山治水治污相结合。
通过退耕还湖还湿、控制面源污染等手段,加强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区的河湖保护;综合运用调水引流、截污治污、河湖清淤、生物控制等措施,推进生态脆弱河湖库的生态修复;通过加大全社会节水力度,适度实施外流域调水工程等水段,保障重要河湖生态用水。进一步推进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加强城市河湖的水生态保护和治理修复。实施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治与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湿地工程建设。规划项目9个,总投资286505万元,“十三五”期间完成投资111505万元。其中:
(1)二龙山水库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新建一、二级保护区划界立标界碑170个、界桩1520个、警示牌40个及二级保护区护栏长度
(2)二龙山水库库区塌岸治理工程:采用土工膜管袋护坡及护底与植物护坡结合形式,护岸总长度
(3)山门水库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在一、二级保护区划界立标并设护栏:在一级保护区、界碑9个、界桩74个,警示牌6个,护栏长度
(4)下三台水库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在一、二级保护区划界立标,设置界碑41个、界桩385个,警示牌33个,保护区护栏长度
(5)转山湖水库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在一、二级保护区设置保护区界碑65个、界桩532个、警示牌37个,设置护栏长度
(6)公主岭市卡伦水库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新建围栏防护网
(7)公主岭市入库河流水生态治理工程,规划完成投资2000万元。
(8)伊通县伊通河上游寿山水库至青顶山生态环境修复项目,项目总投资48000万元,规划“十三五”期间完成投资14000万元。
(9)伊通县石门水库水生态环境修复项目,规划完成投资6000万元。
规划项目3个,总投资32080万元,规划“十三五”期间完成投资26080万元。其中;
(1)四平市西湖湿地工程:位于条子河下游,规划湿地面积48.23hm2。建设河道清淤拓宽边坡整理
(2)铁西区小南湖湿地公园项目:湿地总面积48hm2,新建生态挡水坝一座,新建湿地水系总长度为
(3)辽河垦区架树台湿地生态修复项目:湿地修复2066.02hm2,主要建设内容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宣教、科研监测;生态合理利用;环境保护与灾害防御;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完成投资4880万元。
重点实施清洁小流域工程以及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十三五”期间,全市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叶赫水土保持项目区清洁小流域治理保护工程: 位于四平市转山湖水库上游,包括叶赫镇砬砬沟、营盘、双合三个村,中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
公主岭市开展清洁小流域治理11条,治理面积
梨树县开展清洁小流域治理5条,治理面积
双辽市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伊通县开展清洁小流域治理15条,治理面积
重点实施西部地区以双辽为主体的河湖连通工程。坚持恢复自然连通与人工连通相结合,构建布局合理、生态良好,引排得当、循环通畅,蓄泄兼筹、丰枯调剂,多源互补、调控自如的江河湖库水系连通体系。加快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建设,增强河湖连通性,保护河湖湿地水源涵养空间,扩大行洪能力。规划项目1个,投资200000万元。其中:
双辽河湖水系连通项目:项目投资200000万元,规划“十三五”期间完成投资100000万元。
目前,四平、公主岭、梨树等主要城镇区域存在地下水超出区,其中四平市区地下水小型超采区面积
为了加强地下水超采区治理,在“十三五”期间采取以下方法措施。一是科学规划,综合治理、突出重点,全面推进。以地下水严重超采区为控制和治理的重点,加大投入,加快治理,通过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并举,使地下水严重超采区的超采形势得到明显改善。加强地下水动态监测,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出现新的地下水超采区。二是总量控制,计划开采。加强超采区及其影响区范围内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以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为目标,根据各地实际,实行超采区地下水开采量(水文地质单元开采总量和单井开采量)控制和地下水位(降深)双重指标控制管理,采取综合措施,加强地下水资源的保护管理。
高度重视水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可能影响,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相结合,构建人水和谐的水工程体系。深化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制定减免对生态环境不利影响的有效方案。尽量维持河道自然形态,采用生态友好型工艺、材料和技术,避免过度硬化、渠化河道,注重生物栖息地和河湖生境的保护。
4.5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健全依法治水管理体系
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吉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吉林省节约用水管理条例》等水法律法规为目标,加大水资源管理法规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已出台的《四平市水资源管理办法》、《四平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四平市农业灌溉用水管理办法》、《四平市建设项目节水设施“三同时”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使其更适应四平市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
以行政体制改革为契机,继续完善基层水行政执法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水利综合执法建设,加快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的水行政执法体制。规范水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督促各级水行政管理部门制定并落实合理的事业单位改革方案,理顺水行政执法队伍结构,解决水行政执法队伍机构不健全、投入不足、装备较差等问题,切实提高水行政执法能力,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应明确执法人员的准入门槛,实行执法资格考核认证制度,坚持持证上岗原则。建立“多层次、广覆盖”的培训机制,加大对在岗水行政执法人员法律知识和业务能力的培训,树立“依法执法、严格执法、文明执法、廉洁执法”的理念,全面提升水行政队伍的执法水平。
充分运用和整合优质普法宣传资源,采取多种形式全面开展日常法制宣传教育,以适应不同群体的需要。力求做到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努力提高水法制宣传教育的实效性。深入开展“3.22”世界水日、中国水周、“12.4”法制宣传日等专项普法宣传活动,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等各类媒介,加大水法普法宣传力度,全面提升社会各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营造出“节约用水、爱惜资源、依法治水”的良好社会氛围,为我市水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严格按照《水法》、《吉林省行政执法条例》等法律法规要求,坚持以加强水资源管理、河湖管理为重点,有计划的深入开展地下水、河道采砂、入河排污口等专项执法活动,加大重大违法案件挂牌督办力度和突出做好重点河流(湖泊、水库)的执法检查工作,严厉打击违法侵占河湖水域、违法设障和非法采砂等河湖违法行为,严格执行河湖管理与保护政策,加强水生态文明建设。坚决打击各种水事违法行为。要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落实行政执法过错和错案追究制度,明确执法职责,严格执法程序,细化执法标准,切实把依法行政落到实处。
坚持预防为主、宣传教育为主、经常性督导工作为主原则,采取日常宣传、超前预防与应急处置相结合的方式,积极组织各地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行动、召开预防水事纠纷工作协调会,力争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切实提高水事纠纷应急处置能力,完善水事矛盾纠纷排查和信息报告制度,健全水事纠纷应急预案,提升全市各地水行政执法人员妥善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及时化解矛盾纠纷,避免事态扩大,有效维护水事秩序稳定。
健全全市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控制指标体系和监控评价体系,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制度。推动建立规划水资源论证制度,把水资源论证作为产业布局、城市建设、区域发展等规划审批的重要前置条件。完善重大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涉及公众利益的重大建设项目,应充分听取社会公众意见。建立水资源开发利用监测预警机制。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整合涉及防洪排涝、水源工程建设与保护、供水排水、节约用水、污水处理、中水回用等方面的行政管理职能,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行业上分别接受上级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和监管。统筹城乡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水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强和创新河湖管理是提高科学治水管水能力的重要途径。必须加快完善河湖管理与保护体系,健全工作机制,改进管理方式,规范涉水活动,维护河湖健康。
健全河湖规划约束机制。依法建立健全河道规划治导线管理制度。完善河湖管理、河道采砂、岸线保护等规划,为河湖管理与保护提供规划依据。实行河湖水域岸线、河道采砂等河湖开发利用和保护分区管理,明确河湖开发利用和保护要求,合理利用河湖资源,有序推进河湖休养生息。
强化河湖管理与保护。依法划定河湖管理和保护范围,开展河湖水域岸线登记。加强河湖空间用途管制,建立建设项目占用水利设施和水域岸线补偿制度。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落实河湖管护主体、责任和经费,完善河湖管护标准体系和监督考核机制。因地制宜推行“河长制”等管理责任机制。积极运用卫星遥感等先进技术强化河湖监控,依法查处非法侵占河湖、非法采砂等行为。
科学高效配置水资源,必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建立健全水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完善水价形成机制,培育和规范水市场,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与效益。
健全水权配置体系。开展水资源使用权确权登记,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水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加快开展江河湖库水量分配,确定取用水总量和权益,完善取水许可制度。对已经发证的取水许可进行规范,确认取用水户的水资源使用权。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水塘和修建管理的水库中的水资源使用权进行确权登记。对工业、服务业新增取用水户,研究探索政府有偿出让水资源使用权。
建立健全水权交易制度。开展水权交易试点,鼓励和引导地区间、用水户间的水权交易,探索多种形式的水权流转方式。积极培育水市场,逐步建立水权交易平台。按照农业、工业、服务业、生活、生态等用水类型,完善水资源使用权及用途管制制度,保障公益性用水的基本需求。
建立符合市场导向的水价形成机制。建立反映水资源稀缺程度和供水成本的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机制,促进节约用水,保障水利工程良性运行。积极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加快落实灌排工程运行维护经费财政补助政策,合理确定农业用水价格,实行定额内用水优惠水价、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制定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意见。应充分考虑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环境保护等因素,合理确定城镇供水水价,加快推进城镇居民用水阶梯价格制度、非居民用水超计划超定额累进加价,提高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
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是在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更高水平上推动民生水利新发展的重要任务,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必须健全水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和保障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实现人水和谐。
探索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完善水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机制,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的各方面和水利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的各环节。开展城乡水生态文明创建,通过大力发展节水型社会、综合整治水生态环境、切实维护健康的河湖功能、深入挖掘水文化元素等措施,因地制宜探索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建立健全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机制。
健全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水生态补偿机制。要根据水资源稀缺程度和开发利用状况,逐步提高水资源费征收标准。推动建立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地、重要水生态修复治理区和蓄滞洪区生态补偿机制。建立流域上下游或不同区域的水生态补偿协商机制。
健全地下水管理与保护制度。实行地下水水量水位双控制,合理确定地下水可开采量以及地下水控制水位,加强地下水动态监测,依法划定地下水禁止开采或者限制开采区。通过建设置换或替代水源、节约用水、调整产业结构、实行禁采或限采压、建立健全地下水分区管理制度,明确分区管理和保护等综合措施,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
完善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和治理机制。依法划定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严格执行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明确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责任,控制新增人为水土流失。要完善水土保持补偿制度,落实地方人民政府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和考核制度。推行以户承包、联户承包、拍卖治理、股份合作、农村新型主体参与等水土流失治理模式。
加强水利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督管理机构和能力建设,完善水利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督管理机构。按照分级管理、权责一致、分工协作的原则划分水利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督事权,严格落实各级质量与安全责任制。推进水利工程依法行政工作的开展,完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招投标管理制度,强化依法依规和公开招投标的各项监管措施,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市场监管,推进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信息公开,积极开展市场主体信用等级评价,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
为了强化水资源管理,“十三五”期间,规划实施水资源保护工程3项,规划总投资5200万元。其中:
(1)公主岭市平洋水库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规划投资4500万元。
(2)双辽市城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规划投资200万元。
(3)伊通县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规划投资500万元。
4.6提升水利行业监管能力,构建现代水务管理服务体系
按照国家和省简政放权要求,深化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凡采用事后监督能够解决的审批事项,尽可能取消。减少水利资质资格认定,适合行业组织承担的由其自律管理。推进水工程建设规划同意书、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洪水影响评价、水土保持方案、涉河建设项目、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水利基建前期工作等审查、审批项目分类合并实施。改进水行政审批和监管方式。对水行政审批事项,要明确管理责任,简化审批程序,提高服务水平。对取消和下放的审批事项,要加强行业指导和事中事后监管,落实考核评估措施。
对适合市场、社会组织承担的水利公共服务,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交给市场和社会组织承担。逐步推行工程建设管理、运行管理、维修养护、技术服务等水利公共服务向社会力量购买,推动水利公共服务承接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研究探索政府购买水利公共服务事项,明确购买服务性质和内容,以及承接主体的要求和绩效评价标准。积极培育水利公共服务市场,健全市场监管机制。
水资源具有流域性、循环性、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必须优化配置、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全面节约和有效保护。要全面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建立事权清晰、分工明确、运转协调的水资源管理体制。
要坚持政府主导,健全公共财政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要进一步发挥市场作用,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更多投入水利。完善公共财政水利投入政策,积极争取各级财政加大对水利的投入,进一步落实好土地出让收益计提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的政策,鼓励地方采取按土地出让总收入一定比例计提的方式。积极拓宽水利建设基金来源渠道,推动完善政府性水利基金政策。
落实水利金融支持相关政策。推动建立水利政策性金融工具,争取中央和地方财政贴息政策,为水利工程建设提供中长期、低成本的贷款。积极协调金融监管机构,进一步拓宽水利建设项目的抵(质)押物范围和还款来源,允许以水利、水电、供排水资产及其相关收益权等作为还款来源和合法抵押担保物。
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水利建设。在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入农田水利和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水源工程、供水工程、水生态治理建设等作为吸引社会资本的重要领域。积极发展BOT(建设—经营—转交)、TOT(转让经营权)、BT(建设—转交)、PPP(公私合作)等新型水利项目融资模式。对于准公益性水利工程,制定政府补贴机制,鼓励和引导企业、个人等符合条件的投资主体,以合资、独资、特许经营等方式投入水利工程建设。
提高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水平,保障工程质量和安全,充分发挥水利工程效益,必须创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推动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专业化、市场化和社会化发展。
创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模式。完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和建设监理制。规范项目法人组建,建立考核评价和激励约束机制,强化政府对项目法人的监督管理。因地制宜推行水利建设代建制、设计施工总承包等模式,实行专业化社会化建设管理。对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可采取集中组建项目法人、集中建设管理模式 。
深化国有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健全水利工程运行维护经费保障机制,尽快将公益性、准公益性水利工程特别是大中型水库、灌区管理单位基本支出和维修养护经费及山洪灾害监测预警设施维修养护经费落实到位。参照中央水利建设基金的支出结构,逐步提高市级水利建设基金用于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的比例。切实做好水利工程确权划界,继续推进管养分离,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由专业化队伍承担工程维修养护,培育和规范维修养护市场。推行水利工程物业化管理。
农村水利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适应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和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变革,创新农村水利体制机制,促进农村水利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创新农田水利组织发动和建设机制。落实农田水利建设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健全部门分工协作制度,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在农田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通过以奖代补、先建后补、项目扶持、信贷支持等政策措施,调动农民群众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鼓励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承担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护。探索适合小型农田水利特点的建设管理模式,对比较分散的小型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在统一规划和建设标准的前提下,可由具备条件的乡镇、村级组织和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等组织实施,推行小型水利工程建管一体化,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指导和监管。
加快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明确小型水利工程所有权和使用权,落实管护主体、责任和经费。允许财政补助形成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资产由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持有和管护。建立管护经费保障机制,小型水利工程的管护经费原则上由工程产权所有者负担,财政给予适当补助。针对不同类型工程特点,因地制宜采取群众管理和专业化、社会化管理等多种管护模式
健全基层水利服务机构。以乡镇或小流域为单元设立基层水利服务机构,负责辖区内的水资源管理与保护、防汛抗旱、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水利科技推广等工作。建立经费保障机制,人员经费和业务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因地制宜开展基层水利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
加强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和专业化服务队伍建设。大力扶持和发展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探索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向农村经济组织、专业化合作社等多元方向发展,发挥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在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中的作用。制定规范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建设的指导意见。建立健全基层防汛抗旱、灌溉排水、农村供水、水土保持等专业化服务组织,构建完善的基层水利专业化服务体系。
强化基层水利队伍建设。按照有关部门要求,推进基层水利单位岗位设置管理,优化人员结构,明确岗位要求,实施按岗聘用,防止人浮于事。推行基层水利单位公开招聘制度,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对新进人员要严格资格条件、严格进人程序、严把进人入口关。在艰苦边远地区,可适当降低基层水利人员招录学历门槛。鼓励高校应届毕业生到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工作,探索大学生“基层水官”制度,对有基层水利工作经历的人员,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优先招录。
基本完成国有水利工程管理与保护范围划定,明确管理范围,推进土地确权。着力加强水利工程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水利工程管理标准规范体系。优化水利工程运行调度方案,加强调度管理。完善水利工程运行安全责任和监督管理制度,建立水利安全生产应急预案体系,提高事故应急处置能力。
加强水利科技创新。深化水利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健全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水利科技体制机制;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加强使用技术推广和高新技术应用,推动信息化与水利现代化深度融合;加强水安全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及实用技术的转化与推广加强地方标准体系建设。
加强水利规划和基础工作。抓紧组织开展各类水利规划的编制工作,启动流域防洪规划修编,健全水利规划体系。健全前期工作责任体系和管理机制,合理安排前期工作计划。完善前期工作投入政策,探索建立水利前期经费滚动使用和稳定增长机制。创新前期工作组织模式,优化配置技术力量,积极开放水利勘测设计市场,加快水利项目前期工作进度。加强水利前期工作成果质量监管,建立通报制度和奖惩机制,提高成果质量。
加强水利人才队伍建设。重视高端人才引进,吸引高素质人才参与水利建设与管理,推动现代科学技术在水利行业的应用与转化;加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力度,以厅直属学校为平台,推动和发展水利职业教育。进一步加大继续教育力度,提高现有人才队伍素质和能力。加大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力度,加快解决基层水利人才不足问题。
加强基层水利行业能力建设。建立经费保障机制,人员经费和业务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因地制宜开展基层水利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大力扶持和发展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充分发挥其在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中的作用。建立健全基层防汛抗旱、灌溉排水、农村供水、水土保持等专业化服务组织,构建完善的基层水利专业化服务体系。“十三五”期间,将进一步加大水利系统人员培训力度,全面提高水利队伍职工干部素质和水平。规划人员培训投资260万元。
围绕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以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现代技术为支撑,加快完善水利信息基础设施,提高水资源调控、水利管理和工程运行的信息化水平,以智慧水利带动水利现代化发展。
加强水利信息采集网站建设。完善防汛抗旱、水资源、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体系,提高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监控能力。建成覆盖全市的水资源管理的实时监控信息系统。
建立完善的水量水质监测体系。加强对江河、湖泊和地下水取水计量和监测,建立重要取水户、水源地、重要水功能区监控体系,全面提高水量水质监测能力。建立覆盖城镇和规模以上工业用水户取水计量设施和在线实时监测体系,加强大型灌区及重点中型灌区取用水计量监测。加强重要水库、河流控制断面水量水质监控,全面提高监控、预警和管理能力。
大力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建设覆盖防汛减灾各个环节的智能管理系统,实现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覆盖水资源配置、节约、保护等各个环节的水资源综合管理系统,提高水资源精细化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实现水资源管理信息化。加快建设覆盖城市农村、大中小微等各类工程的水利信息采集体系,加快推进农村水利等信息化建设项目,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电子政务平台,推进信息资源共享,提高网上服务能力,推进水利政务信息化。
“十三五”期间,规划实施水利管理信息化建设项目8项,规划投资13323万元。具体为:
(1)四平市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项目,规划投资3400万元。
(2)公主岭市防汛抗旱指挥信息化建设项目,规划投资2000万元。
(3)四平市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项目,规划投资3200万元。
(4)公主岭市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项目,规划投资893万元。
(5)梨树县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项目,规划投资780万元。
(6)伊通县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项目,规划投资800万元。
(7)双辽市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项目,规划投资750万元。
(8)四平市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项目,规划投资1500万元。
“十三五”期间,巩固已建成国家级水利风景区1处,力争二龙山水库风景区进入国家级风景区行列,中型水库水利风景区全部进入省级水利风景区行列。规划实施建设项目4项,规划投资11900万元。具体为:
(1)二龙湖水利风景区农业休闲观光园项目,规划投资4600万元;
(2)转山湖水库水利风景区建设项目,规划投资1800万元;
(3)公主岭市水利风景区建设项目,规划投资2000万元;
(4)石门水库风景区建设项目,规划投资3500万元。
5 “十三五”规划实施项目总投资
“十三五”规划水利建设项目6类22大项135子项工程,规划完成总投资1050369.62万元。
1、按项目类别分:防洪抗旱减灾工程5大项,52个子项,规划投资354971.88万元,占规划总投资的33.80%;引水供水及水源工程规划项目3大项,9个子项,规划投资179962.62万元,占规划总投资的17.13%;农业节水灌溉及农村水利建设项目6大项,37个子项,规划投资231709.33万元,占规划总投资的22.06%;水生态环境修复及水土保持工程建设项目4大项,18个子项,规划投资253042.79万元,占规划总投资的24.09%;水资源保护工程建设项目1大项,3个子项,规划投资5200万元,占规划总投资的0.5%;水利行业自身能力建设项目3大项,16个子项,规划总投资25483万元,占规划总投资的2.42%。
2、按投资筹措类别分:中央资金633007.62万元,占总投资的60.27%;省市县地方财政资金255600万元,占总投资的24.33%;企业和受益户自筹资金115787万元,占总投资的11.02%;社会融资和银行贷款45975万元,占总投资的4.38%。
3、按资金使用年度分:2016年度210796.41万元,占总投资的20.07%;2017年度218125.68万元,占总投资的20.77%;2018年度217993.70万元,占总投资的20.75%;2019年度201028.20万元,占总投资的19.14%;2020年度202425.63万元,占总投资的19.27%。
6 “十三五”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6.1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职责分工
市、县(市)、区地方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应建立分工协作机制,进一步明确职责分工,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制定规划实施详细计划,全面落实规划的实施。有关部门应按照规定的职责分工,加强指导、组织、协调以及监督规划实施;地方政府应切实履行职责,具体落实规划目标和任务,把“十三五”规划变成行之有效的行动和管理依据,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
6.2完善管理制度,强化规划实施管理
要建立健全规划体系,完善规划项目立项审批和规划后评价等各项管理制度。在四平市“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的指导下,继续编制各项区域规划、专业规划、专项规划,逐步完善规划体系;在规划项目立项过程中,发展改革、财政、水利、国土资源、环保、交通、农业、林业、气象等相关部门应建立沟通协调机制,进一步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用地预审、水资源论证、水土保持方案和规划同意书等方面的工作,保障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应适时对规划进行后期评价,提出规划修订调整意见,并适时修编规划。
6.3强化前期工作,增加项目储备
根据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要求,加大前期工作力度;建立前期工作市场准入和终身负责制度,不断提高前期工作质量;加大前期工作投入,满足规划实施对建设项目储备的要求;强化前期工作审查审批,确保建设项目符合“十三五”规划。
6.4广辟资金来源,保障资金投入
充分发挥政府在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切实增加中央和地方财政预算投入,建立政府投资稳定增长机制;改革水利投融资体制,在逐步增加财政性投入的同时,广泛吸引各类社会资金投入,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入保障机制;完善水利建设基金政策,延长征收年限,拓宽来源渠道,增加收入规模;完善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合理调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扩大征收范围,严格征收、使用和管理;加强对水利建设的金融支持,综合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增加水利信贷资金;提高水利利用外资的规模和质量;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水利。
6.5调动社会参与,组织共同实施
水利规划需要全社会共同遵守和实施。在规划的制定中,既要充分发挥科研单位的专业优势,也要广泛听取全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在全社会树立良好的规划实施意识和环境。把规划编制的过程,作为调查研究、总结经验的过程,作为专家咨询、科学论证的过程,作为深入基层、民主决策的过程,增强规划编制工作的实践基础,提高规划方案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加大水利工作宣传力度,拓宽宣传方式、方法和形式,提高公益性宣传投入能力及水平。让全社会了解水利,了解水利面临的繁重建设任务,了解水利与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使广大群众自觉的关心水利,努力营造有利于改革与发展的社会氛围,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水利改革与发展的良好局面。
四平市水利局
二〇一五年十二月